NEWS最新消息

2022/12/12
冬天吃薑,該如何選擇? 嫩薑、老薑、南薑、薑黃有什麼差別?





夏吃蘿蔔冬吃薑,薑是廚房中不可或缺的一角,應用於日常生活中許多地方,經常聽老一輩說感冒喝薑茶,暖身保養怯風寒,更是冬天吃薑母鴨必備的經典配料,然而,市場上看到的薑有些肥厚多節,有些白嫩透紫,都是同樣品種嗎? 另外保健品常看到的薑黃,同樣是「薑」字輩的食材,究竟該如何區分,使用上有什麼差異?

「薑」字輩的食材,共同特色就是都生長在土壤中,吸取土壤裡豐富的礦物質、維生素等,並且會生長成分歧的塊莖或塊根,根據品種的不同,可以粗分為薑、南薑、薑黃。

嫩薑:醃製配料,養胃醒肺
老薑:暖胃潤肺,活血化瘀
南薑:辛香料瑰寶,抗病毒之首
薑黃:抗癌之王,具抗發炎能力



如何區別不同時期的薑(嫩薑與老薑)

薑,其實就是我們最常應用在食材中的品種,在《神農本草經》也有一段記載「初生嫩者其尖微紫,名紫薑,或作子薑。宿根謂之母薑也」,意思就是說剛生長出的子薑,頂端處呈現淡紫色,隨著生長期的推移,大概在五個月前都還是子薑階段,這時候的薑鮮嫩多汁,辣度也比較低,經常被使用在壽司的醃製配料,或是一些開胃涼菜中,有養胃醒肺之效。

子薑生長期約一到四個月,如果沒有採收會在土壤中逐漸地老化,經過五到十個月,皮質也轉為淡褐色,塊莖也較為粗大,鮮嫩的肉質逐漸轉為較為粗糙的木質纖維,這時候的薑會被稱為粉薑或中薑,屬性較為溫和,如果生長期長滿十個月,已經達到老薑等級,這時候的薑汁就較少,更為辛辣,在食療應用上也更加廣泛,可作為暖胃潤肺,除風寒等養身妙品。但如果種植後經過十個月未採收,直到隔年跟新生的子薑一起採收的薑,就稱為薑母,薑母因為生長期長,保留的植化素如薑辣素、薑烯酚等天然抗發炎、抗氧化物質多,可加速血液循環,具活血化瘀之效,是具有食療價值的食材。



辛香料之瑰寶-南薑

市場上還會看到另一種跟薑的外型長的有點類似,但顏色、莖節有稍微不同的薑,就是俗稱高良薑、紅荳蔻的南薑,外觀上較偏紅深色,質地更硬一些,辣中帶有甜味,有類似肉桂的甜嗆味,比較常被用於辛香料使用,在許多南洋美食中會添加,藥理研究中,表示對於抗病毒、抗真菌具有較為顯著的功效。

 
日本九州大學藥學院做的研究,探討高良薑分離出來的天然化合物二芳基庚烷,可能具有抗病毒的生物活性,在九種分離出來的天然化合物中,有七種可以對抗呼吸道合胞病毒,其中四種同時還具有抗脊髓灰質炎病毒(小兒麻痺)和抗麻疹病毒的效果,然後三個具有抗單純皰疹病毒的活性,因此,推論高良薑中的二芳基庚烷具有廣泛性的抗病毒活性。


薑黃如何成為保健品寵兒

薑黃的崛起在於其豐富的薑黃素成分,外觀具有顯眼的金黃色斷面,質地相較於老薑硬了許多,品質較好的薑黃所含薑黃素成分高,多為秋天開花的秋薑黃,至於坊間也會聽到所謂的紅薑黃,其實也是秋薑黃的變種,所含活性成分最高,是一般秋薑黃的5-10倍,挑選上可以從顏色較紅橘色作為判斷,然後選擇有農殘檢驗的來源,避免栽種過程農藥與重金屬累積的危害。

 
薑黃在印度又稱為黃金香料,不僅廣泛應用於醫療保健,也可以用於食品保鮮、紡織品的黃色染料,最早在1815年被兩位德國科學家分離出來,臨床證實在皮膚、腸胃道、疼痛發炎等疾病都具有相當程度的益處,截至2016年也已經發表超過100篇以上的臨床試驗,清楚地表明了薑黃素的安全性、耐受性以及對人類各種慢性疾病的有效性,在分子訊號上,更可以抑制多種細胞訊號通道,像是常見的發炎訊號NF-κB、Nrf2、ROS和COX-2等,顯示強大的抗發炎能力,此外,結合其他天然活性物質,如胡椒鹼、兒茶素、槲皮素等具有不同的協作功效,對於各式慢性疾病如肥胖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神經或自體免疫疾病,都具有相當的治療潛力。

Reference
[1] Konno, Katsuhiko, et al. “Antiviral activities of diarylheptanoids isolated from Alpinia officinarum against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, poliovirus, measles virus,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in vitro.” 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 6.12 (2011): 1934578X1100601222.
[2] Kunnumakkara, Ajaikumar B., et al. “Curcumin, the golden nutraceutical: multitargeting for multiple chronic diseases.”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74.11 (2017): 1325-1348.